诗意山水奏响振兴乐章——探寻钦北区贵台镇“农文旅康”融合发展路径

时间:2023-12-1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美丽贵台镇环绕在绿水青山间。陆 敏 摄

  初冬的贵台,青砖瓦房错落有致;金色百美,紫米稻浪绘就美景;那逻龙窑,山水诗意浑厚苍劲。

  近年来,钦北区贵台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新途径。

  问需于民 奏响产业振兴“进行曲”

  11月,在贵台镇百美村委的百亩紫米田里,收割机轰鸣隆隆作响,紫米稻穗不断被“收入囊中”,筛选、砻谷、谷糙分离、抛光、色选……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工序后,金黄的稻谷缓缓流出。

  “我家常年种植紫米,机械作业收割省时省力省钱,品质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晚稻时节,村民梁富才从合作社领了30斤紫米谷种进行种植,如今收获到3500斤紫米稻谷,晒干后就可以卖给合作社,预计可增加收入7000余元。

  2021年,百美村开始引进“钦紫一号”种子,采取“合作社+基地+群众”的运作机制促农增收。2022年,百美村紫米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销售紫米2.25万公斤,紫米销售收入共32万元,占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比重的60%。

  “农村文旅产业发展起来,希望我们的紫米也能趁这个机会走向全国市场。”在该镇党委的日常走访中,村民黎礼英道出对家乡发展的期盼,许多村民也纷纷给出意见建议。

  该镇通过党建和廉洁工作站“层级联动”“组团会队”协商议事等机制,实地走访、深入查找、全面梳理、着力破解紫米产业链相关急难愁盼问题。

  对于群众在乡村产业兴旺、提高农产品价值方面的普遍需求,驻村工作队大胆探索,争取落实紫米产业发展资金50万元,采购了收割机、烘干机、碾米机、包装机等粮食生产、加工机械设备,结合“美丽村屯”建设,成功建设15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厅,形成了种植、烘干、加工、销售的紫米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发动群众种植的紫米稻谷全部收购加工销售。”百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人和介绍,“我们和滨海供应链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两年的购销协议,今年目前共实现紫米销售额20.77万元,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截至目前,该镇共收集处理解决群众反映难点热点问题32个,推动集镇人饮、中草药产业园等18个民生项目建设,以带动产业兴旺回应群众所思所盼,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立足本土 壮大村集体经济出实招

  走入位于那逻村委的贵台龙窑产业文化主题园,满目皆是柴烧器,古朴雅致。

  2021年,该镇统筹10个村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与村集体经济资金832万元,与钦州市宝业坭兴陶厂共同开发“贵台龙窑”全产业链项目。

  如何进一步在完善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该镇结合本地特色不断探索新经验、新做法。

  “坭兴陶企业生产古法坭兴陶产品,邻近村庄为‘因陶而来’的游客提供农产品消费,带动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爵表示,通过研究政策、谋划举措、部署工作、指导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目前,贵台龙窑产业文化主题园一期项目已完成5幢集生产、设计、文旅于一体的园区建筑建设,将这里打造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遗技艺体验、坭兴陶工艺设计创作、龙窑陶文化交流、民俗体验、农特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基地。

  坐看云卷云舒,微漾山风拂过,弹奏起慢生活的乐章。

  “立足家乡,传承柴烧坭兴陶的非遗传统文化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职责。”近年来,每逢开窑,从小在贵台镇土生土长的钦州市宝业坭兴陶厂创办人施宝业,总会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坭兴陶爱好者贴心备上几道家常菜,菜肴用料无一例外源自贵台镇。

  “吃着本地鸡、蔬菜,再来一碗紫米粥,再挑选柴烧陶器,别提多惬意了!”那逻村党支部书记陈京富感叹,此举能够增加群众就业并带动周边群众养殖本地鸡鸭、种植柠檬等经济作物,“工人最低每天能收入100元,预计每年可为每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以上。”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逐渐成为该镇发展的重要内涵。

  贵台镇党委书记利远远表示,目前,八寨山泉、百美紫米、山水腐竹、山水豆腐花、红凤锦鸡、谷粮泉米酒、贵台龙窑、壮乡中草药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已经形成品牌,“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为助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编校:农丰)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qz/t1759992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你问我答